每段旅程都有终点,每个生命都有尽头,陪伴生命走过最后一站的化妆师和火化工,在世人眼中是特殊而神秘的职业。遗容化妆、遗体火化、骨灰寄存,在沉重的氛围中他们用爱心和手中的工具,让逝者温暖而有尊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2015年4月1日,记者走进市殡仪馆,揭秘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逝者安详 生者慰藉
在人群的簇拥下平静地转运尸体在化妆间、告别厅、火化车间转换角色帮每一位逝者完成人生最后时刻的安放。位于市城区西郊的市殡仪馆,有这样一群人,每天直面逝者和生离死别。
44岁的朱晨阳,已在市殡仪馆工作了17年。穿过告别厅,走过长廊,南侧的遗容化妆操作间是他出入最频繁的地方。
2007年,市城区一工地发生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由于多数遇难者头部变形,化妆过程繁杂。清洗、填充药棉,完成头部恢复后,朱晨阳和徒弟对死者又进行了脸部按摩,抹腮红,涂唇膏使其尽量恢复原貌。2012年,邓州市境内发生车祸,一名老者和两名小孩遇难,朱晨阳和徒弟带着工具,在车祸现场简陋的棚子内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
“干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份工作需要职业素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逝者变得安详,让生者得到慰藉,是我的追求。”朱晨阳把自己归为服务业工作人员他说,当你把它当成一份需要尊重的职业,并且足够敬业时,就能突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把它做好。
这是一个神秘的职业
生命归根 灵魂摆渡
朱晨阳1998年进入市殡仪馆工作后,负责火炉维修和火化,1999年开始学习遗容化妆,现在身兼化妆和火化两个工作。朱晨阳说,当时火化设备跟不上,车间里烟熏火燎,工作一天下来要落一身灰,每天换好几个口罩,鼻孔里还是黑的。夏天车间温度高达60℃,更难熬的是夏天闻到遗体发出的腥臭味,几天都吃不下饭。抗高温,屏呼吸,朱晨阳硬是坚持下来。“现在火化设备先进多了,操作机器按钮,40多分钟就能完成。”朱晨阳说。
今年35岁的朱新涛是朱晨阳的徒弟,在市殡仪馆从事化妆工作13年,戴着眼镜的他给人感觉阳光、稳重。从省民政学校毕业后,他2002年进入市殡仪馆工作。刚上班时,家人反对,亲戚朋友更投以异样的眼神。他第一次触摸冰冷的尸体时,不仅害怕,还有些抵触,但慢慢时间长了,也变得习惯了。从刚开始时的害怕与不适到习以为常一年多的时间,这位阳光男孩完成了心态的调整。朱新涛和朱晨阳每天早上7点前就会到岗,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几乎所有逝者家属心情都是沉重的我们不可能微笑服务只能谦和一些表情凝重一些。”朱新涛说。现在,朱新涛已经能熟练给逝者进行化妆,他和朱晨阳有时一上午能完成10多名逝者的化妆工作。
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注重细节 避免尴尬
作为80后朱新涛刚干这份工作时,也曾迷茫、困惑和彷徨过,媳妇一直鼓励他、支持他,使他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了勇气和信心。“结交朋友注意细节,为了担心别人介意,不主动跟人握手。”朱新涛说。现在朱新涛面对同学朋友没有避讳自己的工作。偶尔遭到同学朋友调侃时他总会讲见过生死才更明白生命的意义。“为了避免尴尬,参加他人婚礼,我基本上都是让媳妇去。”“现在人们思想观念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逐渐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周围很多朋友经常会约着一起活动。”朱晨阳说。
市殡仪馆馆长韩金强介绍,殡葬行业是相对边缘化的行业,受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对于从事殡葬工作的人会带有一定的异样眼光。但这个职业又是社会需要的,馆内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往往都很注重细节,避免尴尬。他们计划下一步通过“殡仪馆开放日”等活动,让大家能了解殡葬行业,也让这群特殊行业的工作者得到别人的尊重。
上一条: 7年打扮过5000多具遗体 90后女入殓师更加珍惜身边人
下一条: 悼亡诗词— —别样的祭扫和抒情